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背甲较隆起:脊棱在2—4椎盾处最为明显;第一枚椎盾向两侧伸展,不超过第一、二缘盾间的盾缝;腹甲后缘有一浅凹,肛盾缝完整。头部黄色,头背淡绿色,有一条镶黑边的桔黄色的眶后纹;身体的软部分变化在黄色与桔黄色之间;背甲淡红棕色;腹甲黄色,有一块大的、几乎覆盖大部腹甲的黑斑。
形态描述 (依原始描述)头窄,吻微突出;上颚既不钩曲亦无缺刻。背甲长达134毫米,(雄性131毫米、雌性134毫米),椭圆形,中等隆起;在第八缘盾处最宽,在第二、三椎盾接缝处最高。背甲两侧缘直;后缘中央有一个极小的凹缺。背甲前后缘通常上翻,(成年个体更为明显);第一缘盾最宽,第四至六缘盾最小,纹理粗糙,有生长环
纹。颈盾长方形至三角形,长大于宽;第四、五椎盾最宽;椎盾后缘突出,第一椎盾前缘突出,侧面达到第一与第二缘盾间的接缝;在第二至第四椎盾上的脊棱最为明显。腋盾1—2枚,胯盾小,1枚。腹甲长达134毫米,(雄性123毫米,雌性134毫米),大多短于背甲。腹甲前缘微上翻,肱胸盾缝之间有可动的“铰链”,后叶比前叶长且宽。前叶前缘圆,后叶有浅的肛缺。腹甲各盾缝的平均长依次为:腹盾缝>胸盾缝>肛盾缝>喉盾缝>股盾缝>肱盾缝(45%具有此模式),变化发生在腹盾缝,胸盾缝与肛盾缝,喉盾缝及股盾缝与肱盾缝之间的相对长度上。肛盾缝完整。雄性腹甲适度内凹,尾较粗长,泄殖孔超过背甲的后缘;雌性腹甲平,尾较小,泄殖孔紧贴于背甲后缘之下。
指、趾间部分具蹼,前肢具大的鳞片8—11行,后肢鳞较小,踵部有大的鳞片。
头背绿色,头侧黄色,有一条桔黄色镶黑边的眶后纹;在眶与鼻孔之间尚有一条窄的镶黑边的纹。虹膜黄色至黄绿色;鼓膜、喙及颏部纯黄色;颈背与颈侧黄至桔黄色,腹面奶黄色至黄色;背甲淡棕红色,第七、八枚缘盾的边缘为黄色,每个缘盾的背面在后缘都有1个暗色楔形斑。腹甲黄色,有1个明显的大黑斑。(喉盾全为黑色,肱盾后部25%一50%为黑色,其他的腹盾中部有90%为黑色)。
前肢外侧表面淡红棕色至棕色,内侧表面和腋部黄至橘黄色。后肢内侧表面至鼠蹊部黄至橘黄色,尾淡橘黄色,有1黑色脊纹。
形态描述 (依原始描述)头窄,吻微突出;上颚既不钩曲亦无缺刻。背甲长达134毫米,(雄性131毫米、雌性134毫米),椭圆形,中等隆起;在第八缘盾处最宽,在第二、三椎盾接缝处最高。背甲两侧缘直;后缘中央有一个极小的凹缺。背甲前后缘通常上翻,(成年个体更为明显);第一缘盾最宽,第四至六缘盾最小,纹理粗糙,有生长环
纹。颈盾长方形至三角形,长大于宽;第四、五椎盾最宽;椎盾后缘突出,第一椎盾前缘突出,侧面达到第一与第二缘盾间的接缝;在第二至第四椎盾上的脊棱最为明显。腋盾1—2枚,胯盾小,1枚。腹甲长达134毫米,(雄性123毫米,雌性134毫米),大多短于背甲。腹甲前缘微上翻,肱胸盾缝之间有可动的“铰链”,后叶比前叶长且宽。前叶前缘圆,后叶有浅的肛缺。腹甲各盾缝的平均长依次为:腹盾缝>胸盾缝>肛盾缝>喉盾缝>股盾缝>肱盾缝(45%具有此模式),变化发生在腹盾缝,胸盾缝与肛盾缝,喉盾缝及股盾缝与肱盾缝之间的相对长度上。肛盾缝完整。雄性腹甲适度内凹,尾较粗长,泄殖孔超过背甲的后缘;雌性腹甲平,尾较小,泄殖孔紧贴于背甲后缘之下。
指、趾间部分具蹼,前肢具大的鳞片8—11行,后肢鳞较小,踵部有大的鳞片。
头背绿色,头侧黄色,有一条桔黄色镶黑边的眶后纹;在眶与鼻孔之间尚有一条窄的镶黑边的纹。虹膜黄色至黄绿色;鼓膜、喙及颏部纯黄色;颈背与颈侧黄至桔黄色,腹面奶黄色至黄色;背甲淡棕红色,第七、八枚缘盾的边缘为黄色,每个缘盾的背面在后缘都有1个暗色楔形斑。腹甲黄色,有1个明显的大黑斑。(喉盾全为黑色,肱盾后部25%一50%为黑色,其他的腹盾中部有90%为黑色)。
前肢外侧表面淡红棕色至棕色,内侧表面和腋部黄至橘黄色。后肢内侧表面至鼠蹊部黄至橘黄色,尾淡橘黄色,有1黑色脊纹。
国内分布
我国分布于广西。模式标本获于北纬23°54′,东经106°37′近百色的高原地区。
经济意义